关于征求《淮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按照《安徽省推进城市生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建督【2019】108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我局起草了《淮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截止日期为12月26日。
反馈渠道:联系电话(传真):3199297;
电子邮箱:54525536@qq.com
附件:淮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淮北市城市管理局
2019年12月15日
淮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督[2017]10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我市转型崛起和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提供环境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20年2月底前,全市各县区编制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计划。至2020年底,市本级以上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濉溪县至少有1个社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至2021年底,全市各县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相山区至少有6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烈山区、杜集区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面积,濉溪县至少有5个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2年底前,相山区要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烈山区、杜集区分别至少有2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濉溪县至少有10个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三、重点任务
(一)源头减量
1、推行绿色办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采购、使用可以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办公用品,推广无纸化办公,提高再生纸的使用比例,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
2、倡导低碳生活。加大“限塑令”的执行力度,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逐步减少塑料袋的销售、使用。在餐饮服务行业鼓励节约文明用餐,减少餐厨废弃物产生量。倡导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上市,在有条件的农贸市场、果蔬批发市场、超市等安装、使用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减少末端垃圾处理量。
3、推动可循环物品利用。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开展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行动,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杜绝浪费。加强外卖管理,推进环保纸袋代替塑料包装袋,减少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加强快递包装类管理,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邮政快递末端网点开展包装物料循环利用,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包装。
(二)分类投放
1、统一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城市范围内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居民居住区以及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菜市场、集贸市场、商业综合体、车站等一般实行四分法。广场、公园、城市干道、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领域可根据垃圾产生实际情况实行除厨余垃圾之外的三分法。
2、合理设置垃圾投放容器及投放点。各县区开展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管理和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工作,提高源头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新建小区可按每300-500户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配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的垃圾投放收集站点及投放容器设置、监管使用工作。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由物业公司负责小区内的垃圾投放收集站点及投放容器的设置、监管使用。没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居民区内的垃圾投放收集站点及投放容器的设置、监管使用。
(三)分类收运
1、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各县区按照每年改造三分之一的进度,2022年底前完成全部垃圾中转站的改造,实现改造后的垃圾分类中转站能够对所收垃圾达到分类收集、分类计量、分类中转的功能,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登记制度,加强收运人员培训、管理。
2、规范垃圾分类车辆及运输管理。按照桶车对应要求,统一分类运输车辆的标识、颜色,加强垃圾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等实时监控便于社会监督实施分类运输。垃圾清运须委托有经营许可的单位,不得私自将垃圾偷排或交由未签订协议的第三方处置,采用“桶装车载”的收运方式,通过专业运输车辆将分类后的垃圾运至相对应的处理末端进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避免混收混运。推行各类垃圾按时段进行收运的模式,公开分类收运时间、作业规范。
3、规范废弃织物回收。一个独立的住宅区应至少设置一个废旧织物回收箱,回收箱服务区域住户超过500户时,可根据废旧织物实际产生情况增加。回收箱箱体应统一标识,外观包含分类类别、标志、投放指引、处理流程、回收企业联系方式、监管电话、箱体编号等基本要素。废旧织物回收企业应向住宅区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责任单位提供免费预约回收服务,定期收集回收箱内的废旧织物。严格规范对公益性旧衣捐赠的监督管理,杜绝回收的废弃织物非法流入二手市场。
4、提高厨余垃圾收运能力。厨余垃圾应单独投放,避免混入废餐具、废塑料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根据厨余垃圾的产量和分布情况,以现有厨余垃圾收运体系为基础,推动市场化公司进一步提高收运能力,收集区域由城市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小区延伸,不断扩大收集服务范围,确保应收尽收。
5、开展大件垃圾回收服务。各县区负责督导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物业企业)设置大件垃圾投放点,原则上每个住宅区应当设置1个大件垃圾投放点,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大件垃圾投放点的,由社区或者街道办事处集中设置。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大件和装修垃圾分类收运,实施电话预约、登门收集服务,逐步建立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机制。
6、规范有害垃圾收运。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零星产生的有害垃圾(不含工业垃圾),可采用定时收运或预约收运的方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收运企业使用专用车辆收运。对分类出来的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指定地点存放,并协调有资质的处置企业进行规范安全处置。
(四)分类处理
1、规划建设分拣中心。各县区谋划分拣中心的建设、运行,2020年底前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分拣中心,分拣中心内要布局好大件垃圾拆解点、有害垃圾贮存点、可回收物贮存点、厨余垃圾预处理减量设施、垃圾减量分类宣教平台、物联网监管系统等,真正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处理体系。
2、加强可回收物资源利用。由具备资质的企业统一收集后(含大件垃圾)运送至再生资源回收站或分拣中心进行集中处置。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系统推进报废汽车拆解、废钢加工、报废轮胎、废机油(生物油)、报废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等固废处置项目建设。
3、加强有害垃圾规范处置。分类收集后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纳入危险废物管理,由环保部门协调具备相应利用处置资质的单位利用或无害化处置。2021年底前,环保部门牵头选址建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综合性危险废弃物利用处置设施,不断提升我市危险废弃物利用处置能力和水平,实现危险废弃物就近利用处置。
4、加强厨余垃圾集中处置。全市所有厨余垃圾均由具有资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企业进行收运、处理,城管部门加强对餐厨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监管,确保全市厨余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5、提高其他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加强对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监管,规范运行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安全环保处置飞灰、渗滤液。2021年底前,住建部门牵头选址建成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四、体系建设
(一)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居民将可回收物售卖给物资回收部门,将其他低价值可回收物统一投放至可回收物容器中,引导居民逐步对投放的可回收物深入分类。规范管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建立市级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行资源化处理。
(二)建立分类督导体系。各县区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集中定时投放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专员、检查员的督导体系。物业企业负责在管理的小区内设垃圾分类督导员,社区负责在非物管小区内设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居民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设垃圾分类专员,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督导员进行管理和考核;街道办事处设垃圾分类检查员,负责对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和专员的督导、考核。党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应安排专人担任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本单位垃圾分类宣传、分类投放引导、分类台账建立等工作。
(三)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城管执法、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完善行业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方法、设施配置、收运处置、监管考核等工作的标准规范,编制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技术导则等配套文件。
(四)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各县区承担本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经费投入,市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各县区适当补贴,各级财政要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投资补助等政策性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按照“谁产生、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费统筹管理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在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县区要加快建立党委政府高位推进、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城市社区具体实施、公共机构示范带头、专业公司提供服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建引领,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开展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
(二)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平台和宣传栏,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实施情况,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幼儿园、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内容,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活动的作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推进县(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体验馆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市民体验活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提高全民垃圾分类素养。
(三)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智能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智慧分类模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效能。设立居民“绿色帐户”,完善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制定市、县(区)、街道垃圾分类分级考核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文明单位考核之中,按照各县区、各部门生活垃圾分类职责分工,实施目标过程监管,目标任务督办落实,及时总结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事迹。
(四)建立法治保障机制。加快制定出台《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管理,依法依规通过教育、处罚、拒运和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等方式引导约束,逐步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依法实施轨道。强化部门联动执法,对拒不分类、混装混运、无资质收运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并在媒体曝光。